宋太宗实际上是受诏即位,有4条说明他并没有杀害赵匡胤

2023-07-07 23:50:11 来源: 中华网热点新闻

宋史·本纪·太祖三》中就曾记载道:


(资料图片)

(太祖)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云。""

假若""金匮之盟""如此机密,宋太祖赵匡胤又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况且这话还是对他的""近臣""们说的。

如此,""金匮之盟""亦可能真的存在,然而赵光义弑兄之说,至少我无白书生是不相信的。

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匡胤才刚刚做了一年零四个月的皇帝,然而这个老太太在临死之前,却给他立下了一个看上去并不怎么合乎情理的""盟约""。

这就是那个被后人不断质疑的所谓""金匮(guì)之盟""。

赵匡胤塑像

1.杜太后的临死之言

这件事情发生在宋太祖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六月。据《宋史·昭宪杜太后列传》记载:""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

赵匡胤是个孝子,老娘得病的这些日子里,他是亲自侍奉汤药不离左右,但是老太太的病却日渐加重,觉得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才急急忙忙地让人把宰相赵普叫来,说是有遗命要交代。

老年人嘛,感觉自己将要不久于世了,留些话给子孙,交代一下后事也实属正常。但杜太后将要留下的却是""遗命""啊!

赵普匆忙地赶来,行了大礼之后,来到杜太后病榻前,小心翼翼地问道,太后,您老有什么话要留给微臣的?请说吧。

杜太后并没有急于回答,抬眼望了一下跪在身旁的赵匡胤,说,匡胤啊,我且问你,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吗?

赵匡胤心情悲痛,竟""呜噎不能对""。杜太后又问了一遍。

赵匡胤诚惶诚恐地回答说,儿臣之所以能得到天下,这都有赖于先祖和太后的恩泽啊。

杜太后对赵匡胤的回答并不满意,摇摇头说,你说的不对啊。你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坐上皇帝的宝座,恰恰是因为周世宗死后让他未成年的幼子主掌天下,所以你才有此机会。假如周朝有成年的君主在位,天下怎么可能还会为你所有呢?所以,我留下遗命,即你死之后,应该将帝位传于你的弟弟,天下那么大,统治的人口那么多,国家能立成年的君主,乃是社稷之福啊!

赵匡胤听完,一边磕头一边流着泪说,儿臣不敢不听太后的教诲。

杜太后又吩咐赵普道:""你也要记住我所说的话,不可以违背!""

说完这些之后,杜太后好像还不放心,又命赵普于卧榻之前将自己的遗命写成誓书,赵普写完之后在誓书的结尾记上""臣普书""三字,随后将誓书藏入金匮之中,命谨慎的内侍保管。

就这样,一个颇让后人争议的""金匮之盟""完成了,但似乎还缺少了些内容。对了,《宋史·魏王廷美传》中对此事也有记载:

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此处记载虽然简略,但内容大体一致。不过后面还有一个""补充"":

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此""补充""内容,在明朝陈邦瞻创作的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宋史纪事本末》中也有记载。

8.结语:不是秘密的秘密

最后再回过头来说一说""金匮之盟""的事情吧,权当作本文的结语。

其实,所谓的""金匮之盟"",说白了就是锁在金柜里的一张纸,只是这张纸上所承载的是关于大宋皇位继承的大事。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隐秘可言,本文前面也提到过,把这张纸公布出来岂不更好?

而事实上,这个看似神秘的太后遗诏,恐怕在当时也并不什么秘密了,可能是人们在历代的皇位传承体制下不肯相信它的真实性,所以才有了后来赵光义真的看到遗诏之后的表现。其""愕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补充""内容中,""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一句是什么意思?""或谓""?我们可以理解为""或者说"",或是""有的说"",这是不是说明了杜太后遗命内容的不确定性?

《宋史·昭宪杜太后列传》中只记载了杜太后遗命赵匡胤,等他驾崩后要传位给三弟赵光义,而《魏王廷美传》中竟然安排好了赵匡胤之后三代皇位的传承顺序,实在让人费解。

杜太后像

2.漂亮的借口掩盖了杜老太太的私心

无白书生在本文开头就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合乎情理的""盟约""。为什么这样说呢?

既然杜太后决定这样做了,又有遗命,这本来是无须刻意隐瞒的,光明正大的宣布出来或许更好,这样赵光义在赵匡胤死后继位不就名正言顺了吗?为什么要用一个""金匮""秘密地藏起来呢?难道杜太后还有什么顾虑不成?

自夏朝把""国天下""改为""家天下""以来,""父终子继""几乎是历代君王、帝王传承王位或皇位的固定模式,虽然其中也有少许例外,但并没有打破这种传承制度。杜太后当真是由周世宗传位于幼子并因此失国而产生如此的担忧吗?这个漂亮的借口掩盖了杜老太太的私心。

杜太后肯定是非常喜爱赵光义的,《宋史》中虽然没有出现杜太后喜爱赵光义的语句,但有一个细节却足以说明这一点。《宋史·卷四·本纪第四》有这样的记载: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初名匡乂,改赐光义,即位之二年改今讳,宣祖第三子也,母曰昭宪皇后杜氏。初,后梦神人捧日以授,已而有娠,遂生帝于浚仪官舍。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

这说明赵光义从杜太后怀上他到生下来都带着一种灵异:他是杜太后梦见有神人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有娠怀孕,直到赵光义出生的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附近的街巷都充满异香。

这段描述告诉我们,赵光义是天生的龙种,自带真命天子的灵异,所以他从怀孕到出生都与众不同。然而他的与众不同还在于:

帝幼不群,与他儿戏,皆畏服。及长,隆准龙颜,望之知为大人,俨如也。性嗜学,宣祖总兵淮南,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恒饬厉之,帝由是工文业,多艺能。

瞧见没?""隆准龙颜"",这四字那可是司马迁曾经用来形容汉高祖刘邦的。这样的孩子谁不喜爱?更不用说他的生母杜太后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了,那不是赵匡胤出生时也有""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的奇异现象吗?杜太后难道不喜欢他吗?都是自己的儿子啊?

不错,史书上确实有这样的记载,但是无白书生认为,杜太后喜爱赵光义会更甚一些。

所以,为了能让这位""真命天子""的儿子登上皇帝的宝座,她才想出了这样一个""金匮之盟""的主意,即使此时赵匡胤做皇帝才一年多,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韪,她也一定会这样做。

3.从""金匮之盟""到""烛影斧声""

虽然""金匮之盟""是杜太后的临终遗命,虽然咱们中国一直有""人之将死,其言亦善""的讲究,但是,杜太后病重的时候,赵匡胤虚岁才只有三十五岁,正值青壮年时期。而赵光义那一年虚岁二十三,假如赵匡胤在皇帝位上一坐就是三十年五十年或者更多,杜太后怎么就能肯定,到那时赵光义不会有个什么小灾小难或是意外先于赵匡胤而逝?若真是这样,赵匡胤死后,皇位应该传给谁呢?

即使赵光义那时不死,也已经是一个半拉老头了,还能当几年皇帝?不过也是,无论多大他终究是做了皇帝的。

但是若按照《魏王廷美传》中补充的传承方式,赵光义做完皇帝死后应该是他的弟弟赵廷美做,赵廷美死后才轮到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然则赵廷美作为赵德昭最小的叔叔,也不过比赵德昭大四五岁而已,几乎可以算作是同龄人。等赵廷美死的时候,赵德昭也差不多到了将死的年龄,那皇帝还有得他做吗?况且谁能料定赵廷美就一定死得比赵德昭早?

想来想去这都是""金匮之盟""的不合情理之处。杜太后肯定是有私心,但她当时未必会考虑这么多,即使考虑到了,她也会认为,我三儿子是真命天子,他自有做皇帝的命。

可能也是天意如此吧,赵匡胤竟然只做了十六年的皇帝,死的时候才五十岁。这还真的让杜太后算准了。不过却引出了另一宗疑案,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那个神秘的""烛影斧声""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宋太祖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十月二十一日,赵匡胤去逝。《宋史·本纪第三》只简略记载道:""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其实这种简略的记载方式,与史书上对于历代帝王的去逝记载并没有什么不同,除非有一些特殊的意外的死亡。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