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法国:精英人才保证国家发展

2023-07-06 11:42:0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国际观察·强国崛起背后的教育担当⑦


【资料图】

法国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将法国从文艺复兴末期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期间的社会和政治体制称为“旧制度”,即封建君主制。旧制度虽不符合历史潮流,却孕育着新思想。这一时期,法国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开始介入社会政治领域,要求破除封建特权,争取自身利益。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带来了精神动力。在一系列思想与政治变革之下,法国教育开启了从蒙昧到启蒙的进程,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科学的力量,用牛痘疫苗来抵抗疾病。宗教改革使得学校教育向平民延伸,政治家也试图维护平民的教育权利,目的虽有不同,但结果是一致的——学校和学生规模逐渐扩大。沿袭中世纪传统的大学开始衰落,高等技术学校得以萌发,科学和技术逐渐成为法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竞考制诞生:满足资产阶级和平民的学习愿望

法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著名的巴黎大学可以追溯到12世纪初。虽然巴黎大学的诞生略晚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但因其教师主导的学术模式为后来多数大学所模仿,被一些学者称为“中世纪大学的首创者”。然而,曾经辉煌的大学,由于过度依存于教会,也由于自身的学术腐败,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17世纪,一个反常的现象是,新的思想不是在大学内部产生,而是由大学以外的学者提出。法国工程师沃邦为了选拔优秀学生,于1691年提出通过公开考试录取军事工程师的设想,但只允许贵族出身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员参加考试。后来一些军事学校和工程师学校开始逐渐实施入学竞考。

从历史的角度看,竞考制在法国犹如从天而降,几乎无人阐述其来源。其实,稍加追究,便可以搜寻到法国竞考来源的蛛丝马迹。利玛窦等最早直接接触中国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十分痴迷与崇拜,引发了西方的“中国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科举制度时说,“关于人的思想,不能想象有比中国更好的统治手段,在那里,一切权力掌握在由极其严格考试录取的成员构成的官僚体系手中”,“中国是一个奖励德行和鼓励才能的国家:诚实与贫穷的农民可以成为官员”。从一些文件和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法国竞考制度诞生的直接来源。竞考制诞生并且普及后,法国大学招生“不分门第,不问资产,不计较学历资格,知识水平是入学的唯一条件,而考试是衡量知识的唯一尺度”。

大学校兴起:适应国家需要培养各类精英人才

“大学校”是法国官方认可的高等专业学校的通俗称法,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学校、工程师学校和高等商业学校等,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

中世纪以后的法国高等教育,沿着两种不同的道路发展。由于教会对大学的深远影响,法国官方对大学常有轻视,总要通过建立特殊的学校来培养高级管理人员。为了集中一流学者,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就开始建立不同于大学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如1530年建立的法兰西学院及后来的矿业学校、路桥学校、炮兵学校和军事工程学校等“专门学校”。

最早的“法国大学校”词语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奥尔良大学的校园建筑上。遗憾的是,这些建于1498年的校舍毁于1824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一批大学校在法国创建。最著名的大学校是建于1794年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其第一堂课于1795年1月20日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阶梯教室开讲,授课者均为当时的著名学者。1847年,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巴黎第五区乌尔姆街上建立新校区,著名建筑师阿尔封斯·德·基索尔设计了校部楼,正门上方为罗马神话中智慧女神米娜瓦的圆形浮雕,其侧面为两座女性雕塑,分别代表文科与理科。1815年,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要求,学生须通过竞争性考试才能被录取,学生要具备深厚的数学基础、法语基础、良好的书写能力和文化素养。这成为当时法国最难的考试之一。当时,学校的学生须着制服,制服为蓝色翻领上衣、蓝色长裤和背心,领子两侧装饰棕榈叶。

大革命时期创建的另一所著名大学校,便是综合技术学校,即现在的巴黎综合理工大学。1794年9月24日,创建中央公共工程学院的计划被批准,1794年9月28日,中央公共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后被命名为“综合技术学校”。综合技术学校最初的目标是“培养各类工程师,重建被搁置的精确科学的教育,给予青年高等科学培训,或使他们成为政府的公共工程职员,或使他们能够将所接受的教育带至家乡,并将真正有用的知识奉献给家乡”。早期的综合技术学校深受圣西门思想和实证主义的影响。孔德开创的实证主义,促使科学精神在法国蔚然成风。孔德还被圣西门聘为秘书,并在综合技术学校担任教师。圣西门的另一位弟子普罗斯佩·昂方丹在综合技术学校长达两年的讲座课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1804年,拿破仑将其转变为军事学校,校址设在过去的纳瓦尔学院,并亲题校训:“为了祖国、科学和荣耀”。19世纪中叶,人们赋予该校一个别称“X”,一种说法是源自学校标志上两门交叉的火炮,另一种说法是象征数学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学生通过竞考入学。要想通过考试,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文科知识,而这些知识只能在收费昂贵的国立高中获得,因此,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富裕且有文化的资产阶级,这也符合大革命之后的社会格局。当时,学生在校园中须穿着制服,而在庆典中,其服装尤为醒目:黑色紧身上衣,红饰带的黑色长裤,佩剑,双角帽和白手套。学校的纪律极为严格,对一年级学生的惩戒尤为频繁,目的是造就“综合技术学生的气质”。

法国最著名的大学校还有创建于1747年的国立路桥学校,最初的名称为“皇家路桥学校”。在1816年至1914年的近百年间,法国大学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7所增长到85所,其中工程师学校69所、商业学校14所。这些大学校成为法国培养各类精英人才的摇篮,为法国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高级公务员团创建:为国家治理贡献力量

大学校是法国高级官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员的主要培养基地,为法国培养出了大批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人才,可以说是精英培养的终点。但大学校的毕业生只能称作准精英,成为真正的精英,应当从进入国家高级公务员团开始。

国家高级公务员团,是法国独有的高级公共管理人员群体,具有独特的选拔与构建机制。“国家高级公务员团”,由“国家”“大型”“团(体)”3个法文词语构成,虽然这一称呼广泛使用,但不具备法律意义,因此也没有严格的定义。我们可以形象地译为“高官团”。

18世纪初,法国就开始构建高级公务员团,主要有“路桥团”(1716年创建,1804年重组)、“军事工程师团”(1741年创建,1811年重组)、“行政总监察团”(1781年创建)、“矿业团”(1794年创建,1810年重组)、“最高行政法院团”(1799年创建)、“审计法院团”(1807年创建)、“财政总监察团”(1816年创建)。每个公务员团内部都存在其“团体精神”——每个人都属于这一社会职业的整体,这一整体赋予其成员一致的地位。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将毕业于大学校然后服务于国家的高级公务员同法国旧制度的贵族相比拟,称之为“国家贵族”。当一个法国青年从大学校毕业,一步跨入高级公务员团,便已经居于法国公务员体系的上层,成为法国的政治和统治精英。

法国大学校从一开始就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培养专家型人才,而这些人才成为统治精英后,又反过来支持大学校发展,不断提升大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导致以大学校为代表的法国精英教育历久不衰。尽管法国精英教育经历了社会无数尖锐批评,但其依然挺立,保证了法国政治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其中,竞考的实施是关键一环。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06日第9版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