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频频出现“鲛人”?人身鱼尾十分可怕,专家:山海经有记载
2023-08-24 10:50:41 来源: 文辰国学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前言
“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这句话出自干宝《搜神记》,说的是在我国南海地区有鲛人,眼泪能化成珍珠。
原本大家都只将其当作传说,可没想到渔民真的在南海发现了鲛人踪迹。
看着人身鱼尾的“怪物”,渔民吓坏了,专家则镇定自若,说我国山海经中对此早有记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鲛人真的存在吗?
一 、鲛人的由来
关于鲛人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文学家张华在志怪小说《博物志》中提到它,并留下了最早的“鲛人眼泪可化珍珠”的说法。
成书稍晚的《搜神记》,沿用了这种说法。
而南朝学者祖冲之更是在《述异记》中对鲛人作了“补充”,称其为泉先、泉客,说鲛人能织出龙纱,海水难侵。
至此,鲛人的形象已经比较清晰了。
它们生活在南海,靠纺织龙纱为生,时常和岸上的人做生意,有时候还会将眼泪化成的珍珠赠予岸上的“邻居”。
只不过这种描写过于“温和”,与其说是现实倒不如说是童话。
于是后人指出,所谓龙纱其实指的就是鲛人的皮,而鲛人身上浑身是宝,油脂是顶级蜡烛材料。
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用鲛人油脂做成的蜡烛可以燃上很久: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唐朝时期,风气比较开放,鲛人更是被塑造为美丽女子。
郑常的《洽闻记》中就说,鲛人的上半身和寻常女子没什么区别,临海地区甚至有不少人豢养鲛人。
宋朝之后,关于鲛人的记载就越来越少了,如果说鲛人真的存在,那么大概也就活跃在魏晋到唐宋时期。
当然,如果追溯源头,或远不止于此。
毕竟《山海经》中提到的居住在建木西边的氐人国居民,便是人面鱼身无足,后来氐人国演化成了互人国,“鲛人”也就逐渐出现在人们眼前。
虽然我们都没见过鲛人,但对它们一定都不陌生,毕竟关于鲛人的诗句太多了,从曹植到左思再到张华,都对其多有提及。
其中流传最广的,要属李商隐的那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里的“珠有泪”就是说鲛人的眼泪会化作珍珠。
可说一千道一万,鲛人的存在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它们是不是古人杜撰的呢?或者说,鲛人即便真的存在,是否也在唐宋之后逐渐灭绝了呢?
近现代,人们对待鲛人普遍是持一种否定态度的,可是随后发生的几件事情却打破了人们的认知,“鲛人”居然真的出现了。
二 、近现代鲛人记载
在近现代历史中,有两次比较明确的“鲛人现身”的记载,一次发生在1962年,另一次则是发生在1990年。
先说1962年那次,当时有一艘苏联货船途经古巴外海。
就在那艘船即将驶出那片海域的时候,突然消失了,苏联方面当即拉响警报、派人去找。
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那艘货船上装有核武器,如果被有心之人得到有危险。
可就在苏联军方探测船扫描海底的时候,发现了一具奇怪生物。
从镜头里看,那像是一个小孩,可寻常孩子怎么可能到那么深的海里潜泳?
人们将镜头拉近,很快发现了那个“孩子”身上的特殊之处,它有腮有鳞,最重要的是还长着一条尾巴。
科学家们觉得这可能是人鱼,迅速开展抓捕行动。
最终,苏联人成功抓到了这个0.6米长的生物,有不少人都认为这就是所谓鲛人。
而这一切也都被记载到了卷宗之中,并且得到了苏联军方和科学院的确认。
关于这个“小鲛人”的后续处理情况,公开的卷宗中并没有提及,不过这个事情当时还是引起了广泛的轰动,多国媒体参与到了报道之中。
至于1990年的那次,情况有所不同。
当时一队建筑工人正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边施工,结果意外发现了一座陵墓,陵墓里有一具“鲛人”尸骸。
据考古学家透露,当时发现的那具尸骸,看起来生前应该有一米七左右,它的上半身和人类非常相似,只有一条带鳞的尾巴能够做出区分。
这两次“鲛人发现记录”,虽然让许多人相信鲛人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毕竟苏联和美国政府都没站出来表态,所以也有人坚称这只不过是炒作。
鲛人的传说起源于我国,自然不可能只有其他地区的人发现鲛人踪迹,而我国毫无所得。
有不少生活在南海地区的渔民都说,他们曾经发现过鲛人。
不过,那些鲛人或者鲛人遗体,最后都被身份不明的人给带走了,对方会拿出柴油或者其他物资作为补偿,这些人的身份一直是众说纷纭。
关于我国南海地区发现鲛人的报道,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据说当时有一伙渔民在出海打鱼的时候,意外发现网上了一条“奇怪生物”。
网还没拉上来,网里就传出了一阵刺耳的声音。
而随后渔民将网拉起来,赫然发现里面有人首鱼尾的生物,看起来似乎就是传说中的鲛人。
随后有不少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情,据说还有专家站出来平息事件引起的争议,说我国山海经中对此早有记载,鲛人的存在实在不是多奇怪的事情。
实际上,还有学者指出,鲛人或者美人鱼可能只是类人猿的另一个变种。
毕竟有一种说法,是人类起源于海洋,而婴儿在出生前也生活在羊水里。
因此,存在一种可以在水中生存的类人猿动物,同样是可以理解的。
只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在质疑,生物的形状和特性大多是为了生存,那鲛人长这样是为了什么呢?
就拿双手来说,总不能真的是为了在海底织布吧?
三 、从生物学谈鲛人
其实,无论是我们所说的鲛人,还是西方所说的美人鱼,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存在的可能性都非常低,因为我们实在找不到这种形态存在的意义。
从整体看,人形上半身出现在鲛人身上就很怪异。
因为人类之所以呈现出这种形态,跟四足步行有很大的关系,海洋生物根本就没有这个需求或者条件。
起初原始四足脊椎动物靠近陆地,肯定是在潜水活动,后来在二叠纪到三叠纪时期灭绝事件的环境压力下,才逐渐走到了岸上,并且逐步让四肢立起。
因为这样能够让生物在翻越崎岖的地形时,胸部和腹部不再擦地,后来也是为了适应环境,四肢动物的头部、颈部和前肢才会呈现出如今的样子。
进化过程中,灵长类动物上下颌为什么会逐渐缩短,头骨为什么会逐渐变薄?
这是因为在二足步行的过程中,双手得到了解放,同时脑部趋于增大,头部骨骼的选择压被减轻,随后长期的二足步行逐步加大了这种趋势。
假如鲛人真的存在,并且生活在海里,那么它们没有经历这个阶段,又是怎么长成“上半身和人类女子无异”的样子的呢?
况且,无论是我国的鲛人,还是西方的人鱼,都明显有一些夸大不实的记载,鲛人的眼泪能够化作珍珠,这根本就难以找到科学依据。
至于西方人鱼就更离谱了,在西方历史的早期记载中,人鱼其实有两条尾巴,后来可能是因为这个样子没有“美感”,才逐步统一成了一条尾巴。
其实,要只是说鱼长着“像人的脸”,还真不奇怪,毕竟海豹的脸不也和狗很像吗?
关键是双手乃至于整个类似于人类的上半身肢体,放到海里太奇怪了。
这种长而灵活的肢体,根本就不符合流体动力学,在海里游的并不快,况且海里又没法利用火,没有足够坚硬的长工具,这样双手也就没了用武之地。
还要给大家普及一点,无论是我国鲛人还是西方人鱼,在描述中都是女性样貌,这其实是在暗示这类生物是哺乳类动物。
那么下半身就更不可能是鱼了——
鱼类的尾巴是左右动的,而哺乳类水生动物的尾巴是上下动的。
总的来讲,海里可能存在上半身像人、下半身像鱼的生物,但它的样貌却不可能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丽,大概率是圆头短颈、手短有蹼或者干脆化鳍。
说到这,大家肯定想到了一种生物,“儒艮”。
儒艮和海豹、鲸鱼一样,是海洋哺乳动物,而且雌性儒艮鳍肢下有乳房,在生下小儒艮后会抱着它哺乳,哺乳期还比较长,一般要14到18个月才断奶。
海上雾气本来就比较大,晚上月色朦胧,船员隔着海波遥望,儒艮哺乳孩子可不就像是美人鱼在哺育后代吗?鲛人以及美人鱼的传说也就越来越广了。
只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儒艮的声音并不好听,甚至有些尖锐刺耳。
因此说“美人鱼的歌声如同海妖塞壬”的说法,完全是来自海上船员的杜撰……
四 、鲛人的消失
前面提到,我国鲛人和西方的美人鱼,严格意义来说其实并不能够划分到一起,至于儒艮,那跟鲛人差的就更多了。
要说共同点,或许就是都很难看。
鲛人自是不必多说,存在与否都存疑,而儒艮作为生活在热带和热带性前海水域的生物,其实之前在我国北部湾的广西沿海等地有分布。
不过,儒艮已经多年没有出现在我国沿海地区了,甚至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伦敦动物学会就此提出了一份报告,还引发不小争议。
儒艮虽然没有鲛人那么神奇,但同样也是浑身是宝,皮可以拿来制革,肉质鲜嫩是美食。
最重要的是儒艮骨骼致密,可以替代象牙用来做牙雕。
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并没有禁止捕捞儒艮,所以我们能看到在那一时期是有不少儒艮捕捞记录的。
只不过从20世纪30年代算起,往后80年,我们一共只在沿海地区观测到了300只左右的儒艮。
也就是说,我国沿海地区很可能只有一个百只左右的儒艮小族群。
全球儒艮数量并不算特别少,目前其种群规模大概在100,000只左右,像澳大利亚海域,在获得法规许可的条件下,还是可以捕捞儒艮的。
而我国在1986年专门成立了儒艮自然保护区,1986年后我们也基本看不到渔民捕捞儒艮的记录了。
伦敦动物协会的那份报告,虽然在内容上没太大问题,但措辞其实不太妥当。
因为它似乎有意将中国沿海儒艮小种群的消失,引到1768年巨儒艮灭绝事件上去,可实际上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性质——
前者相当于一个王朝绝嗣,虽然也严重,但是可以通过“过继”的方式解决,可后者相当于人类覆灭,其严峻程度远不是前者可比,春秋笔法绝不可取。
当然,保护儒艮、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还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谁也不知道今天的儒艮,会不会在明天成为“鲛人”,成为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生物。
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每个人做起,希望大家都能树立这方面的理念,并积极约束自己,努力践行。
唯有如此,我们身边多姿多彩的生物才能不断传承下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