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最资讯丨老巴县 最重庆丨刘学兵:木洞·旧时光
2023-06-30 03:56:36 来源: 上游新闻
木洞·旧时光
文/刘学兵
小时候,我去巴南木洞镇赶集,看着集市上人来人往,觉得木洞就是木洞。此刻,我沿着木洞的
(相关资料图)
每一个小巷,踏着青石板,一路看木洞,木洞已不是木洞。
木洞是一本厚厚的书,是风雨沧桑的卷册。
我在木洞河街,看旭日东升,看孤帆远影,一直看到唐朝开元二十九年。王维的轻舟沿江而上,正遥望木洞河街。江岸远山层峦叠嶂,江边人声鼎沸,水上舟集成市。王维不禁感叹这一派奇特景象,捻着几根长须,沉吟几许,便留下了“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的千古绝句,让木洞从此名扬天下。时光流逝,岁月无声,王维已经走进历史深处。而木洞,依旧在长江边静立,笑看潮涨潮落,云卷云舒。
感受木洞旧时光,不得不到杨沧白故居。那一排屹立在路边的老式建筑,总会让我肃然起敬。杨沧白,名庶堪,字品璋,号天隐阁,辛亥革命元勋,孙中山先生的亲密盟友,学养深厚的诗人。我在故居的每一间屋子里逡巡,仔细体会他的厚重诗文,我还能感受到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的凛凛威风。沧白先生曾任四川省长,广东省长,他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九一八事变后,先生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全面抗战爆发后,先生隐居上海,拒绝汪伪政府的权势诱迫,辗转回到重庆后不幸病逝。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有诗盛赞:“开国有诗人,沧白杨夫子。秀句兼丰功,辉映同盟史。”在沧白故居,面对每一幅字画,每一页诗稿,每一张照片,都在诉说不尽的沧桑,讲述先生光辉的历程。
行走木洞,在丁雪松故居前凝视。那传统穿斗式木质结构,散发着古老的气息。这里曾经住着一个十八岁的姑娘,一个追求进步的学生。在那纷乱的年代,我仿佛看到了她在振臂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她的脚步踏过青石板,来到河街,沿着忽闪忽闪的木跳板上了小火轮,走到延安,走进了抗大。她和那位写下中朝两国军歌的郑律成喜结良缘。她巾帼不让须眉,成了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我还看到周恩来总理挥手叫她“女大侠”的神采,看到她作为一个外交家的风范,看到她“啤酒大使”的智慧优雅。
树荫深处,木洞粮仓就像隐居者,在那里静坐饮茶,参禅悟道。这是一个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群,它总是让我想起少年时代交公粮的情景。把收获的粮食晒干,选出等级上好的,或肩挑,或马驮,送到熟悉的粮站,交给国家。那时候我们完全没有想到,我们交的公粮会存放在这里。我试图通过它厚厚的墙壁看清里面的情形。它能否还记得当年我这个懵懂少年,将种子种进地里,历经春夏秋冬,历经严寒酷暑,辛勤收割之后再运送到这里?那残留在斑驳墙上早已模糊的标语,那长满青苔的石阶,瞬间能把人带回那个简单纯真的年代。
绕过粮仓的高墙,就见到了普慈寺三百年的老树,面对远去的长江,好像在等待谁归来。老树还在,寺庙无踪,普慈寺的晨钟暮鼓依然在回响,似乎还有一场细雨,在当年深夜里声声清脆,敲击古树上的每一片绿叶。巡检司、商务代办、木洞商会,在历史的卷册中沉默不语。茶馆里,小二的喊声不断,茶香悠悠扬扬飘出来。
翻开巴南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革命大将军邹容甘为马前卒打破旧世界;何敬平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把牢底坐穿》。“勤政为民生平愿,爱心无价铸丰碑。巾帼伟业寄俊秀,待到春天信息归”的黄启璪兢兢业业献身国家妇女事业;巴县师范学校校长李华飞治学严谨为师为文均是硕果累累;“厉家班”沈福存独树一帜的旦角表演艺术闪耀梨园,被称为“四川梅兰芳”“山城张君秋”。
临江而建的木洞中学校园内古木参天,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这里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在木洞,一颗蜜枣,可以让人留恋;一袋榨菜,可以让人垂涎三尺;一只油酥鸭,可以飘香百年,一曲山歌,可以从千年唱到现在,句句是经典。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