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山东记者谈丨在黄河入海口,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2023-08-24 21:21:15 来源: 中国山东网

“看,白鹭!”摄影爱好者手持相机,将这幅画面定格在镜头里。芦苇随风摇曳,只只白鹭或水边“漫步”或展翅翱翔。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生机盎然的景象,是东营市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成果的缩影。


(资料图片)

让绿色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东营,一座年轻的湿地城市,胜利油田在这里崛起,兵圣孙子在这诞生,万里黄河从这里奔腾入海。

因油田而兴,因产业而兴的东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正在此落地生根。这座年轻的城市,曾创下人均GDP全国第一的辉煌战绩,属于一座小而精的经济强市。东营作为石油装备企业的集聚区,是全省唯一“雁阵形”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聚力强链、补链、延链,使优势更优,强项更强,在全国、全球高端石油装备领域挺起了山东制造的“脊梁”。

“世界轮胎看中国,中国轮胎看山东,山东轮胎看广饶”,东营市广饶县是全国子午胎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出口基地,素有“轮胎之都”之称,优秀轮胎企业在这里集聚,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集群效应,成为广饶县激发新动能的发展缩影。

近年来,东营市立足产业优势,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让天更蓝,水更清。近年来,东营市持续做好生态文章,让绿色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逐步提升黄河三角洲的“颜值”和“气质”。东营市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东营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东营湿地总面积为4567平方公里,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5类14型湿地,湿地率41.58%,形成了“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其中,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山东陆续出台关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明显提升。“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更是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度对东营未来发展提出了新期望。

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东营样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东营深耕黄河战略,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率先在黄河流域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地方性生态法规体系,奋力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东营样板”。

东营市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成为获此殊荣的全球18个城市之一,每年,有将近600万只鸟类在这里驻足,东方白鹳、丹顶鹤……20多种珍稀鸟类在这里“安家产子”。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动物,其种类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湿地生态的质量。鸟儿“认可”便是东营生态环境最有力的佐证,是东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最有利“代言人”。据统计,位于东营市内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增加到现在的373种,这里是东方白鹳全球最重要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东营市也荣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称号......

今年,东营出台《东营市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牵引,实施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明确了六大方面23项攻坚任务。

东营市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用生态的方式修复生态,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创新探索出“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近年来共修复湿地188平方公里;不断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目前,东营市野生植物资源已达1145种,陆生野生动物989种,近海海域共发现海洋生物547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可以看见,昔日的“盐碱之地”,已成为如今的“鸟类家园”,穿行在保护区,水清岸绿,草木葱茏,处处可见生态之美。近年来,东营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温暖驿站”,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湿地生态系统日渐完善,环境质量日渐提高,鸟类数量不断攀升,让这些来自远方的“朋友”驻足,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投下“认可”的一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从山东东营入海,这座现代化湿地之城也正加快步入“黄河时代”,以生态为底色的发展,换来的是综合经济实力新的跃升。一幅蓝天白云、百鸟腾翔的生态画卷正在东营这座城市徐徐展开......(文/马文文)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