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经济数据点评:一季度之后的方向抉择
2023-04-19 19:15:01 来源: 研报中心
4月18日,统计局公布3月经济数据。
(相关资料图)
3月经济数据充满“矛盾”,同时伴随争议。PMI、出口、金融、通胀、经济和地产数据逐一发布,市场反复定价强复苏还是弱复苏,经济通缩还是需求扩张。
3月经济数据到底反映出怎样的趋势信号,如何交易这一份宏观数据,这是当下资本市场关注的问题。
这是一份充满“矛盾”的经济数据,不同板块给出的信号分歧较大。
多数情况下,不同宏观指标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不同指标给出的宏观信号分歧不会太大,然而今年3月宏观数据表现不同于以往。
先看工业增加值,3月同比表现偏弱。
3月工增同比仅3.9%,仅高于去年疫情突发时期(去年4月和5月)和疫情达峰时期(去年11月至今年1月),可见今年3月工增读数偏低。
拖累整体工增的是采矿业、公用事业和高端制造业,非高端制造业表现强韧。
再看固定资产投资,3月固投表现同样偏弱。
3月固投同比4.8%,这是2022年以来偏低读数。地产投资延续之前韧性,除此之外,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同比均趋势下行。
制造业投资同比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下行态势,今年3月制造业投资同比降至6.2%,为2020年11月以来最低月度读数。
3月地产开发投资同比-5.9%,基本与上月持平,且为去年4月以来偏高读数。对比另一个指标,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今年3月同比-19%,同步降幅虽较去年四季度有所收敛,但整体表现依然偏弱。
基建投资同比9.9%,结束了去年6月以来单月同比持续双位数的趋势。
最后看消费端,3月表现总体偏强。
3月社零同比10.6%,大超预期。10.6%的同比读数也是2021年以来单月最高表现。需要强调的是,2022年3月社零基数偏高,控制基数效应之后,今年3月社零同比依然显著优于去年四季度。
3月社零主要依靠汽车、餐饮和场景消费带动。地产链和出行链消费较二月稳中有降,基本上与2月人流活动达峰事实相匹配。
同样表现偏强的还有3月地产销售量价。
3月住宅销售面积同比1.4%,较去年四季度有明显改善。3月70城中的一线城市房价同比上涨,二线和三线房价同比跌幅收窄,房价企稳趋势越发明确。对比偏弱的地产新开工和偏稳的地产链消费,地产行业目前呈现出来的格局是销售热、新开工冷。
3月经济数据充满争议,悲观者和乐观者都能找到各自叙事角度。
3月不同经济指标给出的信号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悲观和乐观派都能在3月数据中够找到解释空间。
看多经济景气回温的可以在PMI、社融以及新鲜出炉的3月社零中找到逻辑。看弱经济趋势的可以在3月通胀、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中找到直接证据。
近期资本市场定价表现充分反映了市场对3月各项宏观数据的分歧。
我们认为今年3月数据分歧较大,主因有二:
一是去年底疫情达峰、今年春节偏早等原因,往年经济活动规律被打破。
二是国内外宏观经济面临短周期和长趋势叠加,复杂度超过以往。
以地产为例,去年底疫情压制之下经济活动放缓,开年春节之后市场开始回补去年11-12月销售量,这也是为何今年2-3月地产销售超常放量,4月环比走弱,4月地产销售修复节奏不是降温,而是朝着正常化方向修复。
经历2022年非常态下滑之后,房企融资、开工意愿降低,往年“销售-投资-拿地”传导规律被打破,最终我们看到今年一季地产销售偏强,搭配的却是偏低的地产新开工数据。
经济数据描绘当下经济现实,终端需求修复然而长期投资动能疲软。
春节后经济状况比较清晰,出口偏强,消费和地产企稳,工业生产平庸,固定投资偏弱。
消费、出口以及地产偏强,除了趋势修复因素之外还有需求错位表达原因。制造业、地产和基建投资孱弱,各有成因但归根结底是长期预期偏弱。
去年底疫情达峰叠加今年1月春节错位,部分消费和地产销售需求集中在今年2-3月放量。地产销售如此,出口订单亦然。
3月基建投资下行较快,预示着全年基建投资弹性有限。关键原因是2023年土地出让金规模约束全年地方基建发力,地方基建的问题最终指向地产。
制造业投资整体处于下行通道,与海外经贸周期下行,国内缺乏有效需求动力相呼应。制造业投资的问题最终指向企业信心。
去年至今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较快;16-24岁年轻人失业率横在历史偏高水位;与就业相关性极高的核心通胀长期位于1%以下,这些都是当前经济缺乏信心的表现。
这一数据组合之下,若聚焦短期需求,市场可以交易复苏;一旦将视野聚焦长期趋势,宏大叙事逻辑下市场难免感到悲观:二季度经济环比或较一季度走弱。这也是为何3月经济数据发布之后,债市迎来上涨。
当下宏观经济和交易到了十字路口:一季度复苏之后未来方向如何抉择?
现在有一个关键问题,GDP环比走弱是否必然意味着资本市场交易衰退?2012年以来中国GDP增速中枢一路下行,从原来高于8%的增速降至目前的5%附近,但我们知道过去十年资本市场显然不是一路定价衰退。
所以现在问题变成了,资本市场交易复苏还是衰退,除了总量GDP之外,当下重要的是关注哪些变量?我们认为答案在金融信用条件。
实际增长偏弱然而搭配一个偏强的金融信用条件,这种组合有利于权益市场。今年一季度社融持续放量,私人部门融资需求持续改善,至今未被证伪。这是今年一季度股市走流动性驱动逻辑,债市走牛的宏观背景。
未来信用条件能否持续改善,关键看地产销售持续性。再进一步,假若今年地产销售量价快速改善,甚至触发金融条件收敛,那么既有金融信用条件偏宽格局能否有所打破,关键还是取决于地产销售量价。
对实体经济而言,当下缺乏的不是GDP增速走高多少个百分点,缺乏的是对未来增长的长期信心。
信心和风险偏好的修复,首先需要资产负债表修复。其中地产起到关键作用,毕竟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中地产占比七成。
地产稳,资产负债表修复,市场交易复苏;若地产修复并后续上行弹性到一定程度,触发政策调控变化,流动性驱动逻辑转变。我们认为这是未来一段时间最需要关注的资产定价主线。
再度重申,二季度最关键的宏观变量是国内地产销售量价表现。
我们之前测算了2023年全国地产库存以及分城市库销比,并初步判断2023年或迎来全国房价企稳,以及高能级城市房价上行。至于什么时候能够看到这一现象,则需我们保持紧密跟踪。届时有如一季度那样持续宽松的金融信用条件或将变化,资本市场将迎来新的定价逻辑。
风险提示:地产修复不及预期;海外衰退超预期;国内政策调控超预期。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