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塬镇天气 姬塬

2023-08-07 05:27:08 来源: 互联网

1、一、地质背景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区域构造属于伊陕斜坡,与天环坳陷毗邻(图8-8)。

2、根据各类沉积构造的发育程度和组合规律,认为长8油层组沉积特征明显有别于长4+长5、长6、长7等油层组,属于典型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韩永林等,2009)。


(资料图)

3、浅水三角洲是一种特殊的三角洲类型,它是指在水体浅、地形平缓部位形成的以分流河道为主体的三角洲类型,其沉积作用和砂体展布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方向控制明显(韩永林等,2009),对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意义。

4、针对这一特点,本项目研究以T.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按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发育规律和层次性,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和对砂体进行详细解剖和预测。

5、图8-8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中期构造格局及研究区位置图(据陈全红等,2006,略作修改)二、长8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特征(一)高分辨率层序划分根据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数十口井的岩心资料描述和测井资料分析,从长8油层组中可识别出的层序界面和区域对比标志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1)覆盖长81顶部的长73底部凝灰岩;(2)长81底部和长82底部区域性的侵蚀冲刷面及岩性和岩相转换面(图8-9);图8-9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图(罗11井)(3)长81和长82内部的小型冲刷面。

6、针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层序发育具有同时受构造、气候、物源、A/S值变化和地层自旋回过程等因素控制的特点,以基准面旋回级别划分和命名原则为基础,同时考虑层序界面性质、级别、结构与叠加样式,将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划分为两个中期(MSC1和MSC2)和六个短期(SSC1-SSC6)基准面旋回(图8-9)。

7、(二)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特征1.短期基准面旋回特征研究区长8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厚度一般为近十米至十余米,根据层序界面的类型和结构特征,可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以下简称A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以下简称C型)两种基本类型和五种亚类型。

8、图8-10向上变“深”非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此类型主要发育在近物源区的位置或物源供给较充分的河流沉积区,形成于沉积物供给率远大于至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的超补偿和过补偿沉积条件下(A/S1和A/S<1),为长8油层组最发育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类型,特点是层序中仅保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下降半旋回表现为冲刷侵蚀状态,测井曲线呈钟形或箱形(图8-10),代表基准面缓慢上升和快速下降的强烈非均衡地层过程。

9、根据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比值的变化,此类型可进一步细分为低可容纳空间(A1型)和高可容纳空间(A2型)两种亚类型:前者形成于水浅流急和A/S1的条件下,出现在浅水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的上游部位,以发育上升半旋回连续叠置的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砂体间被冲刷面分割,一般不发育泥质隔层(图8-10A),岩性主要为粗-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少量为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单个砂体往往具有向上加“深”变细的沉积序列;后者主要形成于水体相对较深但流动较缓和A/S<1的条件下,出现在浅水三角洲前缘中下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区,岩性组合相对较复杂,由细-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有序叠置组成向上变细加“深”的沉积序列,底部与下伏地层大多数呈岩性突变的冲刷接触关系,层序中不仅中下部的河道砂体保存较完整,上部细粒的堤岸沉积也可得到不同程度的保存(图8-10B)。

10、对称型旋回结构此类型层序形成于沉积物供给率等于或略小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A/S≥1)的条件下,为长8油层组常见的另一类短期旋回层序结构,主要特点为:(1)层序中发育有两种界面类型,其一为层序底、顶界的小型冲刷面或相关整合面,其二为层序内的短期洪泛面;(2)上升和下降半旋回由粗变细复变粗的沉积记录保存较完整,对应的测井曲线为钟形→平直→漏斗形组合形式;(3)按层序内上升与下降半旋回厚度的变化状况,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亚类型,其一为上升半旋回厚度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1型,图8-11A),其二为上升与下降半旋厚度近于相等的近完全-完全对称型(C2型,图8-11B);其三为下降半旋回厚度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图8-11C)。

11、图8-11长8油层组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2.短期旋回层序分布模式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不同类型的短期旋回层序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分带性,遵循可容纳空间机制确定的A/S比值条件(图8-12),可分为如下三类。

12、(1)A型层序发育在浅水三角洲平原及前缘的河道位置,其中A1型发育在主河道活动区,A2型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活动区;图8-12 浅水三角洲各沉积相带基准面旋回结构和砂体分布及对比关系模式图(2)C型层序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的分流间洼地、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的中、下游及河口坝沉积区(图8-12);(3)垂直物源方向,在同一层序的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上游→水下分流河道中、下游→河口坝(或分流间湾)→前三角洲的沉积相分带序列中,依次出现A1型→A2型→C1型→C2型→C3型层序结构类型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13、3.中期基准面旋回特征长8油层组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厚度一般为数十米至近百米,根据界面类型划分为MSC1和MSC2两个中期旋回层序,此二层序的结构都属于上升和下降半旋回沉积记录都得到较好保存的对称型(C型)层序(图8-9),主要特征为:(1)分别都由三个短期旋回层序按一定的方式叠置组成,其上升半旋回为A型→C1型,或单一的C1型短期旋回层序叠加样式,对应的沉积相演化为连续叠置的河道砂体→分流间泥岩组成向上逐渐加“深”变细的湖进序列,或由天然堤→分流间→决口扇微相的泥、粉砂岩薄互层组成的不明显湖进序列。

14、下降半旋回为单一的C2型→C3型或短期旋回层序叠加样式,对应的沉积相演化为分流间湾(或前三角洲)→决口扇(或远砂坝→河口坝)微相的泥岩、粉-细砂岩组成向上变浅加粗的湖退序列,顶部偶尔夹有分流河道砂体,顶界面大多为低幅下切的侵蚀冲刷面;(2)顺物源方向,对应浅水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相带分布,中期旋回结构分布具有A型→C1型→C2型→C3型的演化序列,此特征与MSC1和MSC2叠加组成的三角洲生长旋回中,作为储层骨架砂体的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发育于各中期上升半旋回中,而作为次要储层砂体的河口坝与发育于中期下降半旋回中的展布特征相一致(图8-12)。

15、(三)浅水三角洲与正常三角洲层序特征比较浅水三角洲的定义是相对水体较深的正常三角洲而言,二者在受沉积物供给速率和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所影响的沉积特征方面有明显区别,尤其是高分辨率层序特征上的差别更大(廖一等,2010)。

16、1.正常三角洲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正常三角洲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可归结为以下四点:(1)发育于正常三角洲的沉积盆地地形相对较陡,水体相对较深,A/S比值一般比较大,盆地总体处于弱补偿至欠补偿状态;(2)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中,A型、B型和C型三种层序基本结构类型都有发育;(3)在三种层序类型中以C型层序最为发育,在三角洲各相带都广为分布,而A型层序发育不多,一般出现在三角洲平原心滩或主河道活动区,B型层序发育在河口位置及前三角洲位置;(4)A型层序中以A2亚类型更为发育,C型层序中CC2、C3三种亚类型都比较发育。

17、2.浅水三角洲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浅水三角洲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也可归结为以下四点:(1)发育浅水三角洲的盆地地形十分平缓,倾角很小,水体很浅,A/S比值一般比较小,盆地总体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由于水体浅,湖平面升、降和湖平面波动对A/S比值影响强烈,因而具有与正常三角洲不同的、以河流大幅度进、退积作用和水下分流河道更为发育为显著特征;(2)由于A/S比值较低,短期旋回层序中只发育A型和C1型层序结构类型,不发育B型层序;(3)A型层序结构类型在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位置都很发育,尤以发育有较多的A1型层序为特征;(4)C型层序中C1型层序最为发育,其次是C2型层序,主要发育在分流间洼地和分流间湾附近,C3型层序发育相对较少,而且主要分布在近河口的前三角洲附近。

18、三、层序地层格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一)层序地层格架在对岩心剖面和测井剖面的精细沉积相和高分辨率层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法则,以旋回层序的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层序界面和洪泛面)为优选时间地层等时对比位置,以最具等时对比意义的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和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图8-13)。

19、层序地层格架内研究区长8油层组砂体的发育具有如下两个特点:(1)基准面上升期,由强烈主动进积作用形成的各类成因砂体(如充填下切河谷的河道砂体)更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不仅砂体厚度大,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值也较高;(2)基准面下降期,由强迫进积作用形成的各类成因砂体厚度明显减小,砂体的侧向连续性和连通性变差,含泥量或泥质夹层增多、分选变差,非均质性增高,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值明显降低。

20、图8-13 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浅水三角洲层序地层对比和地层格架图( 剖面位置见图8-14)图8-14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二)层序-岩相古地理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对比图的基础上,选择四级层序为成图单元,编制了相当于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图8-14),利用该技术编制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更具有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实用性,可确定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规律有如下几个特点:(1)发育有北东部、北西部和南部三个浅水三角洲扇体(图8-14),以北西部的扇体规模为最大,其余依次为北东部和南部的扇体;(2)三个浅水三角洲扇体的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很发育,自物源区方向呈长条状向湖泊方向长距离延伸,于低湖水位期在湖泊的中心部位发生交汇(图7-34A),显示了受湖平面波动引起岸线大幅度摆动和物源方向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的强烈控制作用;(3)由于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体较浅,可容纳空间相对较小,河流的能量较强,以水下分流河道进积作用为主,其所携带的沉积物的量较多,因此浅水三角洲扇体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向前延伸的过程中不仅对河口坝砂体有强烈的侵蚀作用,而且往往可直接进积超覆在前三角洲泥岩之上,致使河口坝几乎不发育;(4)长8早期(MSC1层序,相当于长82)和晚期(MSC2层序,相当于长81)的层序-岩相古地理有明显差别,其中长8早期湖平面位置相对较高,湖岸线向物源方向扩展,研究区主要为湖域扩大的浅水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沉积环境,来自北东、北西及南部物源区的三个三角洲扇体呈相互独立的鸟足状向湖盆中心延伸(图8-14A),以北西部的扇体规模为最大,其余依次为北东部和南部的扇体;三角洲扇体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较为发育,分流河道中以发育有较多的心滩为特征。

21、长8晚期湖平面下降,湖岸线向湖泊方向大幅度推进,研究区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图8-14B),以发育含大量芦木化石的沼泽化分流间洼地为典型标志。

22、三角洲前缘沉积区面积较小,来自不同三角洲扇体的前缘部分的长条状和鸟足状水下分流河道在研究区中部发生交汇。

23、前三角洲-浅湖沉积区的分布范围更小,被长条状和鸟足状交汇的水下分流河道分隔成湖湾形态。

24、四、结论晚三叠世长8油层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经历了前期沉积充填作用,地形趋于平缓,河流作用减弱,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其沉积及高分辨率层序具有以下特征:(1)长8沉积期,湖泊水体浅,而沉积物供给充足,湖盆长期处于补偿-过补偿状态,A/S比值小,主要发育A型和C型层序,不发育B型层序。

25、(2)A型层序主要发育在三角洲河道附近,C1型和C2型层序主要发育在分流间洼地和分流间湾附近并以C1型为主,C3型层序主要发育在前三角洲附近。

26、(3)MSC2三角洲砂体明显较MSC1时期向湖盆方向的进积作用更强烈,体现了浅水三角洲以进积作用为主和非常有利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沉积特征。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