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苍水——南明最后的一缕忠魂

2023-08-28 05:35:02 来源: 南轩讲学

南宋忠魂,抗金统帅张浚,南明抗清英雄张苍水、张同敞。张氏不愧为华夏子孙

转载小美是只马尔济斯

2023-05-31 12:55


(资料图片)

其实我每天都在看评论,有骂街的,也有叫好的,也有客观公正提意见的,有好多人虽然没见面,但是就像老朋友一样,昨天我看到以Leslie为首的一撮人,又开始点菜了,好吧,那我就一一满足你们的愿望,今天先来满足一下“东京80万磁暴步兵总教头-杨永信”的愿望。

如果你有关注我,或者一直有在看令狐写的文章,那么有一篇你肯定不陌生,《于谦——浑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那篇文章里,我曾提到了“西湖三杰”,是葬在那里的三个大人物,首当其冲的就是精忠岳武穆,其次就是敢于日月争辉的于少保,最后就是今天咱们的主人公,张苍水。

张苍水,其实他和王阳明一样,苍水和阳明都是他们的号,他本名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生于1620年,是浙江鄞县人,就是今天宁波市的鄞州区,他们家可以说是官宦世家,他爹张圭章,是天启四年的举人,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所以张煌言从小也是苦读诗书,但他却是一个“非典型”的文人。

文官掌兵符,在大明可谓是屡见不鲜,前有于少保,后有王阳明,所以张苍水也保持了这个优良传统,崇祯十五年,张煌言考中了举人,当那时兵荒马乱,大明内外忧虑重重,统治岌岌可危,于是朝廷开始重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张煌言虽考文举,但还需要加试一些战事急需的武备科目,朝廷“以兵事急”,令考生“兼试射”,结果张煌言“三发皆中”,使在场者无不惊服,而且他平日里“慷慨好论兵事”,这一点与阳明先生何其相似。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拒绝将太子派往南京,自缢于煤山,之后大一统的明朝灭亡了,可是“南明政权”依然存在,而且先后出现了“四帝一监国”的局面,“四帝”分别是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邵武帝朱聿鐭、永历帝朱由榔,“一监国”指的是鲁王朱以海。由于“四帝一监国”是不同的大臣拥立,为了争夺正统地位,他们之间也是相互攻伐不断,而张煌言则是投靠了鲁王朱以海。

满清铁骑连下安庆,南京,扬州,宁波城内多数官员望风而逃,南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在城隍庙集会,号召义士抵抗清兵,张煌言毅然参加了义军,前往天台县请鲁王担任监国,主持抗清大局。但义军毕竟势单力薄,无法对抗清军,最终丢失杭州,1646年,张煌言告别家人,随鲁王退守舟山群岛,可这一走就是十八年,这一次与家人分别,就再未与家人见过一面,即使自己的父亲去世,也没有回乡奔丧。

谁言书生无一用,四入长江震清廷。

1653年,张煌言和张明振带领舰队北上,来到长江口的沙洲,以此为起点,开始伺机反攻。次年,张煌言一入长江,进入清军的封锁圈,一路冲入江阴,来到瓜洲,大败清军,缴获大量军械、大炮,并在金山寺遥祭明太祖,接下来他带领六百多艘战舰再次沿江逆流而上,面对人多势众的清军,采用奇袭战术,速战速决,烧毁清军战船和粮草之后扬帆而去,当年年底,他再次入长江,这一次面对清军的封锁,苍水先生犹入无人之境,直逼到南京郊外的燕子矶,吓得满清官员惊呼“咫尺江宁,势甚披猖”。

1655年,张名振猝死,张煌言成为鲁王集团的主要领袖,此时他遇到了大英雄郑成功,1658年,永历帝派人抵达福建,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张煌言为兵部尚书,苍水先生审时度势,加强了与郑成功的合作,咱们实话实话,国姓爷多少是有私心的,他虽然也希望光复大明,但也重视郑氏家族的利益,而且他原属唐王旧部,所以对鲁王集团是存在偏见的,张煌言深知郑成功实力强大,若想北伐成功,必须捐弃前嫌,建立统一战线,而且郑成功为人孤傲,自视甚高,同时代的抗清将领大多入不了他的法眼,但唯有张煌言和李定国是例外,而也正是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他们三人共同守护大明最后的火种。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人都非常的渺小,可是要能在某个关键阶段为天下黎民挺身而出,逆潮流而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便能称作英雄,郑成功与张煌言就是这样的人,张煌言率义军巧妙地破坏了防线,在郑成功的支援下,轻松攻占瓜洲。随后,他向郑成功献计,全力攻取镇江的同时,佯攻南京,让清军无暇以顾。郑成功依计而行,派张煌言率军攻南京。张煌言手中兵力不足一万,船只也只有几十艘,仍然顺利攻克仪真,进逼六合。一路上,沿江百姓热烈欢迎,甚至“仪真吏民赍版图迎降五十里外”。

当张煌言得知郑成功已经攻克镇江后,忙给郑成功写信,建议他乘胜从陆路直取南京,可惜,国姓爷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没有听从张煌言的建议。驻扎在南京城外两天,张煌言没有等到郑成功,便赶到芜湖,分兵四路,沿途张贴告示,许多已经降清的大明故吏一看到告示,随即倒戈,义军风卷残云般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可正当人们以为大明中兴在即的时候,谁知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郑成功南京一役的失败和随后的撤退,张煌言陷入了腹背受敌、孤军奋战的困境,大清两江总督写信劝张煌言投降,被他严辞拒绝。张煌言边战边退,终于九死一生回到浙江,他收拾旧部,寻找机会以东山再起。可是,再也没有好的机会了。

面对困局,郑成功于1661年进军台湾,同年,清廷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西南,永历皇帝进入缅甸,李定国率军拼死抵抗,血战磨盘山但遭遇叛徒出卖,最终功败垂成,1662年,坚持了十八年的南明迎来了灭亡的时刻,当年六月,吴三桂在昆明弑君,李定国闻讯呕血数升,不久后在云南病逝,远在台湾的郑成功也在同年去世,反清大业终于走到了尽头。

英雄总是敌不过小人,也是由于叛徒的出卖,张煌言被清军生擒,浙江巡抚张杰亲自接见,以贵宾相待,意在劝他投降,张杰召集一些现已降清,但曾经是他的部下去劝他,众人流着泪行礼,张煌言不过微微点头,“只要张大人愿降,富贵功名立马可得!”张煌言凛然道,“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言罢拂袖而去。众人深知张煌言大义,不敢再发一言。不久后,张煌言一家老小被杀,又三日,张煌言被杀于杭州。

那一日,天降大雨,杭州百姓在雨中为张煌言送行,他头戴儒生方巾,身穿葛布长衫,这一身故国衣冠让杭州百姓潸然泪下。张煌言缓缓走过人群,来到弼教坊,坐在地上说了一句,“好山色,竟落得如此腥膻!”

“好山色”三个字,说尽了苍水先生罹难之前的心声,不忧己身之斧钺将加,但悲山河之不幸变色。国家不幸,何哀独我哉!与晋王李定国一样,他们都有救国的理想,但也尊重实际,有救国的理念,更也敢于践行,有救国的自负,却也甘为牺牲。

大明王朝三百年,但最后降清的文人却如同过江之鲫,当多铎的大军抵达南京城时,昔日的国家精英早就跪成一片,江左文豪钱谦益更是献上《降清文》,“谁非忠臣,谁非孝子,识天命之有归,知大事之已去,投诚归命,保全亿万生灵,此仁人志士之所为,为大丈夫可以自决矣!”之后虽然冒死运筹,但作为东林党魁首,之前的屈辱投降,却成了千秋笑柄,可是1644年清军入关时,25岁的张煌言仅是一个举人,而非明朝的官员,可他并没有弯下自己的膝盖,“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尽鸱夷!”葬于西湖边南屏山下,终是圆了他的愿望,明知大明已经大厦倾危,无可挽回却还“姑留螳臂强挡轮”,义无反顾地选择对抗,那是怎样的一种决绝,何等的悲壮!那是他看到满清的残暴、百姓的涂炭,而至死不愿屈节降清的一身正气!这一身正气,就值得后人敬佩,值得后人称他一声“英雄”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